模块化思维
背景
当今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总是被动的被各样的KPI驱动前进。以至于当他们舒缓下来的时候,总会感到迷茫,或是仅着眼于当前的「及时行乐」。本质上是因为这群人都是随大流者,随进程的大流,随社会的大流。他们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表象是自我意识不到的一片混乱,但当这种表象散去后,只剩下一片空洞。快节奏的环境使他们繁忙,「生而忙,直到亡」。要在这种混乱中度过一辈子吗?
陀螺形社会模型中指出:社会的主体部分是意识低下的。固然,我们暂无法摆脱与主体社会进行交涉,也只能接收着这个社会中每日的大量信息输入。这时候,在繁多而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秩序就需要模块化思维。
关于
模块化思维的核心就是「Encapsulate Everything」,即封装一切。使用模块化思维,你可以将所有的物理事物、事情工作、思考想法等封装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在模块中再次细分成一个个小块,或进行整体性的归纳分类,成为更为庞大的模块。本文标题命名为“模块化思维”,但是并不具有特别强的专业性和使用门槛,只是把或许日常在使用的一种思考方式理论化。
草图
思维方法总是抽象的,上图仅为万千模块化思维中的一种形式。
使用
思想是一片汪洋,它是「没有边界」的。
首先,请你把脑海中设置为一片漆黑。然后打开你的探照灯,它能够照亮局部区域。来回晃动你手里的灯,能从可见局部到可见整体。虽然你在探照进程后了解了整体大概的模样,但你始终保持清晰的只有你所照到的这一片区域。自始至终,你的脑海中仅存在十分模糊的整体和相较明了的眼前。当你需要切换所亮着的模块时,你只需要找到你给那个模块规划的代表特征,放到上文草图来讲就是每个模块左上角的一个不同颜色。形如程序设计中的函数名,你只需要找到那个名称,进而就可以切换到那清晰的整体。如果那个整体过于庞大,那么就再次切割,最后形成一个个镶嵌形,进而调用。这一切的过程其实是可以非常平滑的实现的,本就该如此而不是作为一个附加工作。模块的清晰程度取决于你自己,根本原则是不能让设计模块的过程影响了模块实现的过程。
模块化也代表应对未知的状态,在不同模块当中,你可以有不同的状态。但前提是面对这些模块时你始终是以「上帝视角」来进行的。规划好每个模块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域边界,当调用这些模块时都是以一个名为「MAIN」模块为底层进行的。同时,你在每个模块进度完成后或是本身接收过但并不需要处理的,就需要一个名为「BIN」模块进行清除,以保证你在繁冗过后的一身轻松。
如果当你感到一切都混乱无法处理的时候,前面所阐述的一切都是浮云。这时请你进行一次深呼吸,找到过去的一个还原点,在那重新开始,进行回溯。这样的操作不是抛弃了原来,而只是以更大力度筛去混乱。
负影响
因人而异。
在上一个标题下所阐述的内容既可以说是在模块化构建中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成全是没必要的冗杂,因为运用很随意。它只是一个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工具而存在。它是杂物间的工具,需要时无意间就能够使用到,而在其它时候你都不会想起来它的存在。
但它所产生让你明确片刻的感觉,可能会产生成瘾性,从而导致本末倒置,甚至产生焦虑。